7月底,暑氣破頂的一天,嘉義基督教醫院某棟老建築一樓會議室裡氣氛火熱,會議前端坐著的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許繼峰字字機鋒,數度逼得一群身著綠背心的人為之語塞。
這是嘉基體系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關係企業工會(以下簡稱嘉基工會)將與院方進行「團體協約」前夕,私下的「模擬賽」,邀許繼峰當「教練」。嘉基工會是國內極少數的醫院企業工會,運作及成果令人驚豔。過去醫師多半不認為自己是「勞工階層」、醫療人員組工會難獲共鳴;長庚事件後,由於長庚多名資深主任級醫師遭無預警免職,醫護工作權益受到關注,嘉基工會成各院借鏡對象、演講邀約不斷。
台灣現有的醫院企業工會並不多,包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、高雄醫學大學醫療事業企業工會、國軍左營醫院企業工會、高雄市立婦幼醫院企業工會、台北榮民總醫院蘇澳分院企業工會及嘉基工會等。嘉基工會規模及進展都格外具代表性,去年(2016)成立後,已有一千多名成員,更準備與院方展開團體協約談判,一旦成功,就是全國第一份醫院工會團協。
工會成立至今一年多,不只建立申訴制度,也替護理師爭取更合理的工時計算制度,成為員工爭取勞動條件的靠山。在嘉基前後服務10年、老人醫學科護理師張麗萍提到,護理師為了交接班,總是得提早上班、延遲下班,卻永遠只拿固定的工時薪資,儘管心裡不滿,但這是醫界常態,每家醫院都如此。沒想到工會真的去向院方爭取,最後多替護理師爭取了額外半小時的薪水,「雖然半小時有點像補心酸的,但這小小的一步讓我們看見,這種過往認為不可撼動的『惡劣常態』,是有機會改變的。」
捨激情抗爭以理性思辨擬定策略
這樣成果的背後,並非肇因引發群情激憤的血淚抗爭,而是一次又一次,不放棄的溫柔溝通而來,讓嘉基工會有別於一般對工會既有的激進形象,帶著濃厚思辯氣息的學術感,這和工會主舵手、骨科主任趙麟宇的經歷及其他成員的背景,甚至是嘉義「地緣」,都有不小關係。
「醫院組織工會成功的首要條件是什麼?」趙麟宇向國內歷史最久的高醫工會請益時獲得這樣的答案:「要由醫師來帶頭,才頂得住。」精確點出,在醫院職場階層裡,屬白領階層的醫師,最具有與院方對話的能力與份量。身高191公分、已是資深主任級醫師的趙麟宇,就是嘉基那個「願意帶頭」的人。
畢業於保守封閉的國防醫學院(現改制為國防醫學大學)的趙麟宇,雖是骨科醫師,卻帶著點「反骨」,戒嚴時期,國防學生在校「不能聽收音機」、在外「不能騎機車」,早對「權力運作」了悟,也對「制衡權力」有想法,他是國防醫學大學首屆系學會發起的推手,並成為監事會主席。成為醫師後,幾年前他再攻讀陽明大學國際衛生碩士學位學程,論文做了批判民族誌,分析緬甸臘戌華人健康劣勢的成因。這樣的累績讓他習於分析結構,及結構如何影響個人。「我覺得學社會學的人,最後都走到行動派。⋯⋯所以,工會是經過思辨後不得不的結果。」
他並剖析嘉基工會成立亦有「地利因素」,一來嘉義原本就是台灣「民主聖地」,二來醫院離勞工研究重鎮中正大學很近,因為工會就是一種「民主化的思維」,再加上勞工專家的奧援,形成了有利的環境。
更特別的是,嘉基內還曾舉辦質性寫作工作坊,間接激發院內員工的批判意識,參加者因而重新檢視自身所在。擔任《嘉基工會會訊》主編、老人醫學科醫師白惠文,即受質性工作坊的啟發,進而回頭觀看績效主義如何異化了自己所在的老人醫學科,從此投入工會。
目前趙麟宇擔任工會理事長,白惠文則是理事。提起工會發起的觸發點,是從醫院舊有的勞資會議失靈開始。
趙麟宇擔任工會理事長(左),白惠文是理事。(攝影/吳逸驊)
趙麟宇提到,在工會成立之前,嘉基原本就有數月一次的勞資會議,由6位資方代表、6位勞方代表固定溝通,但幾次會議後發現,場場無解。趙麟宇原來就是勞方代表,曾向院方提議讓勞方進入董事會旁聽年終獎金發放、爭取調移休假要勞工同意,或請院方針對新政策提出因應方案,無奈不是未取得共識,就是表決雖過半、但無法達規定門檻而無效。
「勞資會議其實走不下去,很難有共識,很難表決,很難觸及核心休假、薪資、獎金問題,通通不能做。⋯⋯後來我們發現,那做工會好啦!工會不需表決,你送案子進來,答應就是答應了。」且成立工會後,溝通位階對等,不再只是以個人之力蚍蜉撼樹。